若想富 开当铺 典当:广州金融变迁另类见证

新式典当行是一种融资机构
信息时报:旧时典当业在广州逐步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现在广州也出现了不少的典当行,为什么在新世纪典当行还能有所发展?而这些新式典当行与旧时典当铺有什么区别?
李龙潜:20世纪30年代以后,近代新式银行大量出现,新的融资形式和融资渠道,使典当业越来越难经营。另外,又由于当时政局动荡,战事不断,货币屡屡贬值,最终使典当业逐步衰落。广州解放之后,当铺业还曾经存在过一段时间,到1951年才在广州城内被取缔。
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,典当业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,广州在1988年就开了第一家“广州市长寿典当行”,到现在已经是遍地开花了。这些新式典当行,和旧式典当铺的性质完全不同,旧式典当铺是高利贷的金融业,而新式典当行更像是一种融资机构,目的是方便市民,尤其是方便那些中小企业融资。当中小企业资金。周转困难时,可以用生产资料作为抵押,解决资金周转问题。
另外,与银行贷款相比,典当业具有速度快的优势,不要担保,只需抵押物品的二次流通超过借款金额即可。由此也不难理解,头脑精明的生意人会把典当业当作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了。
东平大押、宝生大押:见证广州的发展变迁
采访李龙潜教授时,他特别提到了两个旧当铺,一个是位于车水马龙的中山四路与越秀路交界处的在中山四路1号的“东平大押”,另一个是中山七路22号的宝生大押。
位于中山四路1号的“东平大押”是清代典当楼,俗称为“大东门当铺”,位于明代东城门内,紧邻当年的城门楼。如今仅存当铺的仓库楼,四面都开有小窗,花岗石窗套。屋顶建有女儿墙,使得整幢建筑外观上呈现出碉堡状。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洗礼,“大东门当铺”的外墙灰砖已斑斑驳驳。2008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与广州衡盛典当有限公司举行了“东平大押”旧当铺委托管理签约仪式,并将此建成以展示典当业为主题的“典当博物馆”,给市民们参观。记者走访“大东门当铺”时,看见有工人在施工,有保安在看管,当铺的铁门上却已上了锁,暂时还不能参观。
位于中山七路22号的旧当铺,始建于民国初年,为三层碉楼式建筑,是当时广州市的第三大当铺,原名“宝生大押”。当铺里的外墙已经有些风化,部分窗口还留着铁门、铁栓、铁柱等,也都布满铁锈。风化的墙上立有一牌子:“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,中山七路旧当铺,广州市人民政府,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立。”
对这两个旧当铺,印象最深的是,每层楼的墙壁上都对称地开了五六个小窗口,让人感觉满墙都是窗。而且,这些窗和一般住宅窗口完全不同,这些窗口显得很小很小,好像也不过20厘米宽而已。李龙潜教授解释说,这些小窗全都是梯形窗口,是由里向外渐窄的,在确保通风、透气的前提下,还能防止有人从窗户爬入屋内偷盗,以策安全。
中山七路和中山四路两座当铺旧址分别位于明代东城门和西城门外,紧邻城门楼,这个地理位置正体现出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区域范围。毋庸置疑,这两座耸立着的旧当铺,见证了广州的百年风雨以及城市的发展变迁。
华贵路旧当铺:变身民宅,物是人非
华贵路旧当铺位于华贵路26号,两层楼的房子,生锈的铁门敞开着,楼前有一个牌子,上写:“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,旧当铺,广州市人民政府,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一日立。”
推开铁门走进去,发现里面已经被隔开成了一间间的房子,已经变身为民宅,曲曲折折的过道上挂满了衣服。因为当初就不是为居住设计的,所以采光条件不太好,过道显得很阴暗。沿着阴暗的过道往前走,也没见到什么人。整个当铺显得静悄悄的。出门往四周看看,墙壁剥落,窗子锈迹斑斑,真是历史沧桑,物是人非。
长寿典当行:建国后广州第一家典当行
于1988年8月12日开业的长寿典当行,是建国后的广州市第一家开业的典当企业。
寻找广州长寿典当行,要从长寿东路一条狭小的巷内进去。在前往典当行的道路两旁排布着大大小小的收金铺、打金铺、旧货回收铺等。走进长寿典当行,便看见墙壁上有个大大的“当”字,旁边还有一行小字:典当请上二楼。上得二楼,窗明几净,柜台不高,当物者和当铺工作人员,直接可以平视。墙壁上挂着“典当综合费”的牌子,明确地标明了民品、汽车、房屋抵押的典当期限与典当利率。当时,当铺里还有四五个顾客。
记者采访了当铺里的梁先生。梁先生说,现在市民来当的大多数是黄金、珠宝、首饰、钟表等,也有不少企业是来当生产资料的,比如,钢材、纸张等,还有少数人是来当汽车和房屋的。一般来说,当金银首饰、钟表是最多的,当物的程序简单,开单制票,就可以付款了;而当房屋汽车的,则手续相对繁琐一些,一定要办抵押登记手续,比如汽车,就包括查验证照、检测车质、作价定价、开单制票到付款等一系列手续。对于大宗典当还可提供上门服务,还有电话提醒办续期手续的服务等。新式典当行尽显人性化的服务,也许,这就是经历漫长历史后,当铺因其特有的存在价值而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