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案例荟萃> 老底子弄堂对面额当铺

老底子弄堂对面额当铺


  飞速的城市发展,让旧时的风貌在悄然无声中渐渐湮灭……当我们一提起当铺,眼前便会呈现出如同影视剧一般的画面:颇大的"典当"二字由远及近,镶嵌在当铺门前的两侧,透过当铺大门,一幕黝黑发亮的高过一个人头顶的大柜台,横卧在当铺的店堂内;隔着一排竖起的铁栅栏,头戴瓜皮帽的老掌柜鼠眉贼眼的俯视打量着前来典当的客人,他的手指还不停的在算盘珠上滴滴答答的摆弄着……此景,实属一个狡诈、贪婪、唯利是图的地方。我的父辈曾数度提及憎恨这个如同"老虎口"的旧时当铺。鲁迅先生在《呐喊》所作的自序中有过常去当铺的描述:"我有四年多,曾经常几乎是每天,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,年纪可是忘却了。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,质铺的比我高一倍,我从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,在诬蔑里接了钱,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买药。"日本学者宫尾茂所作的《支那街头风俗》中在介绍到中国当铺时,也注意到店堂前七八尺高、带围板的大柜台,当客举起手还仅仅伸到距离柜台上沿一尺多远的地方。▼清末民初的当铺


  其实,典当并非是民国旧时的专利,也不是坑蒙拐骗的店堂。典当的由来,源远流长,从南北朝算起,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。典当最早称质库,亦称质肆,后来又称长生库、解库、解当铺和解典库等等,"典当"一词的出现则在明清以后了。《大英百科全书》认为:"典当业在中国二三千年前即已存在,西方则可追溯到中世纪。"所谓典当行即当铺,其经营业务就是收取衣、物、首饰等诸般实物作为质押,放款给典当人。典当人要按约定期限到当铺赎取实物并支付贷款本息,如遇逾期未来赎取者,当铺就没收其所抵押的实物,变卖以偿贷。据史料记载,典当,起初经营以寺院为多,它以济贫救难为主要目的的,属于慈善性质。穷人一时手头紧,或遇上难事,便带上家里"值钱"的东西或衣物,上寺庙典押赎点钱回来救急,等有了钱后再还给寺庙,把"值钱"的东西或衣物赎回来。后来,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,典当才逐渐成为一种补充性的融资工具,形成一种专门的行业,其性质也演变为以营利为目的了。▼旧时常兴押当大招幌


  中国史籍关于典当活动的零散记载最早见于汉代,但由于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大规模、成气候的典当活动,只能认为是随机性的行为。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释"贷"为"以物质钱"。南朝宋的范晔在《后汉书·刘虞传》中也提到过"典当胡夷"。凡此种种,说明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已存在着以物质钱的活动,虽然此间并未出现典当机构,但社会上的"典当"行为已逐渐活跃,并促进了中国典当行业的产生。据介绍,典当业按照资本规模大体可分为典、当、质、押、代当五个等级。以1930年江苏省的一次调查而论,资本最大者本金在50万元以上,最小的质押店,本金为数千元到一万元不等。▼民国时期通货膨胀抢购米


  据说,老上海旧时的典当大都设在工商荟萃、人口稠密的区域。如当时的蓬莱、嵩山、老闸、新城、邑庙以及卢家湾等区域;开设典当行的商人则以徽、潮、本三帮人氏为主。所谓徽帮,指的是安徽的休宁、歙县、屯溪,包括江西婺源等地的典商,潮帮指的是广东潮阳、汕头一带的典商;本帮即指上海地区的川沙、南汇、松江以及苏州吴兴、吴县、洞庭山一带的典商。此三股人合称为三大帮。典当的房屋建筑多为高墙青瓦、宽大坚实的石库门房子。典当行的数量,据抗战前粗略的统计,共有大小典当150余家。押店,亦称押当铺;抗战前,押店大小有540余家,到1945年猛增到920家之多,其中尤以两租界为最多,约有60O家以上。据史料记载,典当行在旧上海曾经盛极一时,那高悬的当字招牌,高柜铁栏和拖腔拉调的唱货报价声,曾唤醒过一批批投机者,也吸引过一大群穷苦的人。那典当招幌曾是典商用以标示经营内容、规模和招徕顾客的特殊标志,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。据说典当招幌是否醒目、庄重,对当铺的生意有直接的影响,因而一向为典商格外看重,并形成相应习俗。可以说,旧上海哪里有当铺,哪里就能见着大招幌。▼当铺验货


  典当业的盛起,既给平民百姓的借贷和调剂资金带来了一定的方便,也给典当业主创造了盘剥高额利润的机会,同时还给封建政权带来了经济上、税收上的好处。为鼓励商民办典当,封建朝廷给予典当从业者各种奖掖,对有成就者还册封朝奉郎职衔。清代以后,典当业的发展可说达到鼎盛时期。到了清末,典当业还融入了官僚资本,出现了许多官商典当。如清末的两江总督曾国藩,湖广总督张之洞,都曾以大笔的资金存入典当放款收利,还在湖北,江苏等地招商开典。这样一来,典当业由于官僚资本的加入而基础更加巩固,收入急速增长,它成为清末商界两大巨擎之一。据史料介绍,民国初时,上海的典当业已是星如棋布,不论是农村乡镇,还是市区通都大邑,从租界到华埠,无处不见典当的招牌。▼泰记当铺的当票


  应该说,典当业在历史上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融资行业,从古代的解百姓燃眉之急,到如今作为银行融资的补充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,这在中国经济发展史、社会生活史中都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。▼当铺验货


  不过,旧时原本"上裕国富,富时取物困时典;下济民急,急时当衣缓时赎"的信条,在民国中后期给跑"偏"了。民国时期,典当生意越来越淡,恶意竞争更为激烈,当期越来越短,盘剥现象日益加剧;而造成这种混乱的局面,恰恰与当时大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,给典当业造成的宏观性风险有关。民国以后,币值越来越不稳固,各地方军阀割据势力范围内滥发纸币,国民党在其国统区内滥发纸币,特别是抗战胜利以后,1948年国民党政府的全国性通胀政策,直接导致典当行业的毁灭性打击。▼过赎期当铺出售的当物


  这里的原因虽然居多,但民国政府放任对开办典当行的管制,也极为重要。原本需要同业担保,需要报官府申请执照;现在则没有人管了,随便谁都可以来开个当铺。其结果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规模典当行;业主多了,竞争也就变得激烈而无序了,这样,利率被迫压低,从而导致恶性竞争,导致众多当铺的经营歇业。▼旧时穷人典当情景


  据有关资料显示:由于国民政府放任管理,加之不断通货膨胀,社会上便出现了大量的商行和典当串通诈骗坑人的事件发生。比如,日子难过,不少人不得不把物品送往典当铺,靠一点"当金"勉强度日的人越来越多;嗅觉灵活的商人很快便闻出了其中的"商机":他们花几个钱,将那些当票收购过来,让此票与物主永远脱离关系,再转手出卖,不就能够大赚一笔了么!于是,一些商家上有堂堂首饰店、金器铺,下至旧货店、纸烟摊等,以至连普通住家也纷繁挂出"代客赎当"的招牌。据资料统计:那时整个上海滩,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了这类"商行"竟达5800多家!至于像影视剧《大宅门》中七爷假当传家宝来骗当的事件是屡屡发生,欺诈蒙骗穷苦人家的典当行更是多如牛毛……以至于,让典当行在老百姓心中落了个坏名声。▼今日专业典当行


  中国典当业在经历了明清两朝的繁荣兴旺之后,于清末民初逐渐衰落下来。到20世纪50年代,中国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革,典当业在大陆已经销声匿迹了。20世纪80年代后期,一度消失30多年的典当业又在上海和一些大中城市中悄然复活起来,据统计,到2013年5月底,中国内地共有约7000家典当行在运行经营中;典当作为银行之外的另一种融资渠道,又成为给百姓提供快捷融资方式的服务行业。


  黎鸣,生于五十年代后期,在虹口区原東嘉兴路石库门老宅内长大成长。在几十年的生活中,我喜于经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,但依旧对老弄堂石库门留有浓浓的情怀,它是上海的名片,它是海派的根基,更是我依恋的港湾……闲暇之余,我努力探寻与耕耘,努力让虹口的老宅得到视觉上的享受……其作品也有在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等公众号上转载,《摩都水乡》一书也收录了我的若干文章;我为讴歌弄堂而自豪!


文章评论
友情链接+ more

中国典当联盟网 正品鉴别网 融资担保在线 如锦实业网 中国典当行业导航 中国新闻(鸿腾国际集团) 典当-典当网

关于我们| 广告招商| 版权声明| 网站合作| 意见反馈| 友情链接| 联系我们| 网站地图| 法律声明|

ICP :粤ICP备14100529号 此网站归典当网版权所有